这是在不发生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性事件(如汇率大幅波动、国际油价急剧下跌以及重大地缘政治变化)的情况下实现的,但是维系增长的基础依然不稳定,只有在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这一增长的基础才有可能趋于稳定和巩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俄罗斯2013年到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为1.3%、0.7%、-3.7%、-0.6%。2012年俄罗斯经济总量为2.17万亿美元,2016年下降到1.28万亿美元。
上述黄皮书指出,俄罗斯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经济结构调整成效尚未显现。
通过对俄罗斯外贸结构和联邦财政收入构成的分析可以看出,与往昔相比,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俄罗斯政府鼓吹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成效并不显著。
在俄罗斯的对外出口商品目录中,以燃料能源、木材、矿石为主的初级产品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多年来,向国际市场销售石油和天然气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到了其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甚至更高。如上所述,即便是在2016年这样不景气的国际销售背景下,石油和天然气收入仍然是俄罗斯财政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依然超过38%。
由此可见,能源在俄罗斯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短期内是无以替代的,在未来数年俄罗斯仍然无法摆脱能源经济的既有模式。
另外,俄罗斯进口替代政策成效初显,但其对俄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还需观察。
由于缺乏可靠的调研报告和翔实的统计数据,很难对俄罗斯政府的进口替代政策及其实施结果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
有观点认为,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政策,是为了应对西方国家因乌克兰危机而对俄采取的经济制裁。其实,早在乌克兰危机之前,俄罗斯政府便积极倡导进口替代,并将此作为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只是在西方实施经济制裁之后,这方面的工作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扶持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扶持力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因此,这项政策显然不能被视为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国家行动计划,其终极目标是全面复兴遭到去工业化运动严重破坏的民族工业体系。
从近期实施效果来看,这项政策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首先,它直接填补了因制裁与反制裁而出现的市场空缺,对于稳定市场、安抚民心意义重大。
其次,它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缓解了因经济下行而加重的就业压力。
最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振兴了民族工业。
但也应注意到,在西方发达国家制裁的背景下,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缺设备,俄罗斯进口替代的技术起点受到严重制约和限制,很有可能出现处于低水平的民族工业复兴,这对于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一定有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唐曼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