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101家央企掌握着中国经济的命脉,是实体经济的顶梁柱,而如何确保央企“聚焦主业”也一直是国资监管的重要命题。
近年来,一些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机构,背后出现央企参股甚至直接控股的身影,部分央企的金融业务发展迅猛,甚至跻身主要业务板块。一方面,发展金融业务是助推央企主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另一方面,部分央企“热衷”金融业务也引发了外界对其是否“脱实向虚”,会否导致金融风险的担忧。
金融天然带有的系统性和传染性风险特征,决定了这将是一片暗流涌动的海洋。央企在这片海水里“试水”和“弄潮”,是否如他们在实业里那样“长袖善舞”?
7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会议,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提出,规范中央企业金融业务管理,通过产融有序结合促进主业和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务必回归本源、严防风险。
那么曾经“热衷”金融的央企又该如何避免“脱实向虚”,并规避风险?
央企的金融业务版图
一半央企把金融列入业务板块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提供的央企名录与网址,逐一查看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101家央企官网上对自身业务的介绍,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01家央企中有一半左右把金融投资或服务列入业务板块。而一些央企的主营业务似乎与金融业“相去甚远”。例如,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就将金融服务列为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金融服务也成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五大业务板块之一。
该如何看待一些央企热衷发展金融业?中央党校政法部经济法室主任王伟教授告诉记者:“央企可以适度发展金融业务,特别是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金融业务,这是由其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央企是共和国的脊梁,必须始终牢记其所负担的社会责任,这是由其公共性或公益性所决定的。”
有媒体曾统计,以央企控股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多寡进行排序,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招商局集团、华润总公司和华能集团,总资产数额分别为69402.96亿元、9673.52亿元、8826.98亿元。
从央企所属行业角度来看,一些发电巨头亦“凶猛”布局金融业。
以知名度较高的国家电网旗下的金融控股平台英大国际控股集团(下称“英大国际”)为例,其目前控股英大泰和人寿、英大泰和财险、英大证券、英大国际信托、英大期货等金融机构,且在广发银行持股20%,在华夏银行(600015,股吧)持股18.24%。英大国际明确提出,“2020年前,打造1~2家金融旗舰企业,最终实现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金融控股集团。”
2006—2016年,金融产业平均利润总额占国家电网同期利润总额的比重约为14%,占比最高年份为2009年,达到72%,其间国家电网金融产业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为9.8%。
再如中国华能,其旗下有10家金融企业,2016年所管理资产总量已达1.33万亿元。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也力图成为综合性金融产业集团,“截至2016年末,金融产业总资产、净资产分别达到961.64亿元、231.87亿元,营业收入58.28亿元,利润总额突破33.92亿元,成为国家电投集团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央企“玩金融”有没有金融风险?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的观察是“有”。据他介绍,有的央企产值构成中,主业、房地产、金融各占三分之一。“热衷发展金融业务,存在偏离主业的风险。”
在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看来,“现在一些央企发展战略有问题,片面追求大而全,从传统制造业到金融业无所不包,有的企业还不止一家金融机构,先设立资本管理公司,然后再找一些企业合作设立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这种企业发展思路很容易偏离企业发展主业,最后‘反客为主’,荒废主业。”
央企金融新趋势:打造金控平台
一些资本实力雄厚、金融牌照相对齐全的央企,早已不满足于“零敲碎打”,一些央企金融控股平台正陆续落地。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金融资产占绝对主体、对子公司进行分业管理的纯粹控股型平台公司。“金控公司可以实现综合经营、交叉销售、资源协同、融资便利、品牌效应,凸显全牌照、多业态的优势。”一位央企资本公司高层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非银分析师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是央企在做金控平台,一些民企也在做金控平台。主要原因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不像以往是高速增长,而是平滑发展有关。在这种环境下,做实体经济的回报周期和回报率明显不如金融行业,一些行业还存在着去产能和去供给的阶段。所以,无论是做实体经济的央企还是民企都希望做金融或金控平台。”
上述分析师补充说,“现在正推进国企改革,一些国企有一些壳资源,需要进一步利用,而金融资产是非常好的资产,正好符合壳资源的需求。而金融企业是非常耗费资本的,如果能把金融资产装进上市公司,可很好地实现融资功能。”
那央企做金控平台的利弊有哪些呢?上述分析师表示:
“从金控平台的有利之处来看,产业资本做金控有利于产融结合,也有利于不同金融牌照之间的合作与协同。但弊端也很明显,的确会使金融空心运转存在,也存在金融监管套利的空间。不过,央企转型做金控,并不一定意味着金融资源供给增加,现在来看更多是收集整合一些金融牌照,并没有大规模大面积设立新的牌照。所以,从供给角度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资源整合行为,而不是一个增加金融供给的行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仅最近几年筹建的央企金融控股公司就包括五矿资本、中航资本(600705,股吧)、华能资本、英大国际、华电资本、中广核资本等,而更多公司正在加入这一序列。
值得一提的是,谋求曲线上市是央企金控公司的显著特点,目前央企中已有的三家上市金控公司都是如此。
2012年8月,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中航资本借壳S*ST北亚实现上市;2016年年底,五矿集团旗下的五矿资本通过与*ST金瑞资产重组实现整体上市;几乎是同一时间,中石油集团旗下中油资本通过与*ST济柴资产重组实现整体上市。
中国五矿总会计师沈翎认为,公司上市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产融协同,为上下游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同时也为集团公司创造更广阔的增量业务空间。“实践证明,在产业集团内做好金融服务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五矿集团开展金融业务超过20年,是被国资委批准将金融业作为主业的央企。目前,中国五矿掌控的资产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其中资产总额8139亿元,金融业务管理资产8142亿元。除上市之外,为建立充分适应市场化竞争的体制机制,央企金控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金融板块的央企混改值得期待。
“通过上市,可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是实现混合所有制的最佳方式,也有利于央企分散投资风险。”李锦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在国家电网决策层看来,引进战略投资者不仅能够改变金融单位股权结构过于集中,管理方式不能与市场接轨等问题,还能提升金融业务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联姻”对象的选择上,国家电网旗下金融控股平台英大国际看重的是引进的战略投资者要有资本实力、经营优势和一定行业地位。
类似的还有中粮集团,其金融板块专业化公司中粮资本拟通过“增资+售股”,引入社会资本和员工持股,募资总额为80亿元。中粮集团给出的择优“联姻”条件是:具有农业产业背景,或具有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或具有金融行业投资运营管理经验的意向投资方优先。
金融机构控参股情况、委托理财金额、投资性房地产市值——
从三个指标看“央企系”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现象
除去央企官网对自身业务的介绍,央企直接控股或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披露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其介入金融业的情况。
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A股2016年年报中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的企业进行了梳理,发现这101家央企中81家都有上市公司平台。而一些“央企系”上市公司持有金融企业股权,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把巨额资金用于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价值高于净利润。
93家“央企系”上市公司持有金融企业股权
统计数据显示,81家央企直接控股或间接控股了A股291家上市公司,截至2017年7月26日,A股共有3302家上市公司,“央企系”上市公司所占比重为8.8%。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这291家“央企系”上市公司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和公募基金等金融核心业务领域控股或参股金融机构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发现有93家上市公司在“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项目中不同程度地持有上市类和非上市类金融企业(编者注:不含央企内部财务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股权,持有的金融机构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券商、保险经纪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拍卖公司、担保公司等。
3家已经上市的央企金融控股公司控参股的金融机构数量均较多。(见前文列表)
以中油资本为例,除了集团的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业务范围还涵盖财务公司、银行、金融租赁、信托、保险、保险经纪、证券等多项金融业务。
一些“央企系”上市公司也把发展金融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看待,以长江三峡集团控制的湖北能源(000883,股吧)为例,该公司在年报中明确表示,“有长江证券(000783,股吧)、长源电力(000966,股吧)、长江财险、湖北银行、新能源基金公司等上市公司或金融企业股权,能为公司带来可观收益。‘产融结合’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公司能源主业发展。”
80家上市公司去年理财金额达2850亿元
除了控参金融企业股权现象,《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还对这291家“央企系”上市公司在“委托理财”和“衍生品投资”方面进行了梳理,有8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或信托产品,总额达2850.5亿元。
其中,宝钢股份(600019,股吧)、中国长城、中国神华(601088,股吧)、海油工程(600583,股吧)、华东科技(000727,股吧)、中国中车(601766,股吧)等6家上市公司的理财金额超过了百亿元,分别是443.83亿元、371.2亿元、334亿元,185.65亿元、171.59亿元和140.29亿元。
招商轮船(601872,股吧)、中国动力、太阳能、五矿资本、中远海发、中国化学(601117,股吧)、北新建材(000786,股吧)和招商蛇口等8家上市公司的理财金额也超过50亿元。
从理财资金的来源看,一部分是企业的闲置资金或自有资金,一部分是靠定增或发债募集而来的资金。一些公司也在年报中表示,这将有利于提高闲置资金使用效率,并降低公司范围内企业整体资金使用成本,对公司生产经营无重大影响,且不会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
不过,在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看来,“这与去年货币政策放水有一定关系,去年初央企融资很容易,有些央企的融资利率竟然低于4%。而下半年政策收紧以后,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5%,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利率差。这样一来央企把低成本的融资购入理财产品,就能实现轻松套利一个点,什么都不用做,吃银行的理财红利。”
国金证券(600109,股吧)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则对记者说,“一些央企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多种因素的考虑,应辩证地看。或由于账面临时留存现金,仅用作短期理财来用;或由于理财收益率高过实体投资预期回报率,从而选择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不可否认,从财报来看,近几年中国传统产业景气度下滑,企业固定资产资本开支有所下滑,表明了企业再投资的意愿度不足。”
他还分析说,“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中国调控部门主动放缓经济的结果,与‘解决过剩产业’、实施‘供给侧改革’的调控基调一脉相承。产能收缩了,但产品价格上涨了,那企业盈利不一定是下滑的,由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会接纳‘央企的再投资意愿度’呈现周期性的往复变化,只要不是断崖式下跌,我们均可接受。”
118家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市值达159.88亿元
拥有“投资性房地产”也被认为是一些上市公司“炒房”的“证据”或衡量资金脱实入虚的一个指标。《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这291家上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了统计。
排除国资委所认定的21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以及所属上市公司,55家央企的118家上市公司有“投资性房地产”市值。
“投资性房地产”是资产负债表中非流动性资产下的一个子科目,主要用以记录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即出售),或两者兼而有之”而持有房地产的情况。作为存货的房产或自用房产并不会被纳入“投资性房地产”科目,也就是说,与主营业务相关或用于日常生产经营的房产并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这118家上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总值为159.88亿元,平均每个企业的地产市值是1.35亿元。中国铝业(601600,股吧)的“投资性房地产”市值为12.45亿元,位居第一;沈阳化工(000698,股吧)的为200万元,位居最后。中国铝业、中远海能、中国中车、大唐发电(601991,股吧 上一个: 中国最大智能机器人仓库启用 拣货效率至少提升三倍 下一个: 印媒称中国"占领"巴基斯坦 巴官员:不劳你们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