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安全 > 相关案例

相关案例

中共中央编译局曹荣湘研究员:“产业如何才能安全?”——产业安全理论与当前我国产业安全现状

发布时间:2010-09-02

 中国的产业安全存在诸多问题,要想给予有效解决,就要从问题入手,对症下药,它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通力合作,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两面推进,这样才能保证中国产业的未来。

 

 特约记者 董艳军

 

  什么是产业安全?从广义上来看,它是一国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拥有相应的自主权或控制权。狭义上讲,一国国内产业的产品和利益在国外免于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后不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一般而言,狭义的产业安全是研究的重点。”这是中共中央编译局曹荣湘研究员对于产业安全定义的讲解。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的一部分,相对于金融安全,资源安全等,产业安全是唯一一个具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的领域,商务部下属的一个司(即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具体来管理这项事务,是最早得到认同的经济安全领域。

 

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理论功底的学者,曹荣湘介绍了当前产业安全的基本理论。具体而言,他认为产业安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WTO与产业安全、进口的产业安全以及出口的产业安全。

  WTO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有着莫大的关系,而经济全球化则带来了产业安全的问题。在对待经济开放的看法上,曹荣湘认为:“虽然经济安全与经济开放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是为了安全起见,纯粹的闭关锁国也是一种因噎废食的举动。所以对于WTO,我们应该主动地应对挑战,而不是选择逃避。”

  WTO条款中关于产业安全的方面主要在于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这些条款对于某些产业不发达的国家形成了一定时间和一定限度的保护,WTO设计这类条款就是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以提高他们加入WTO的积极性。曹荣湘告诉大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享受到了其中的一些好处,比如过渡期安排条款就使得国内银行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免遭外资银行的冲击。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保留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安全维护。曹荣湘举例说,WTO条款规定农产品在关税削减上,发达国家只有6年的期限,而发展中国家则有10年的时间来慢慢削减。政府补贴上,发达国家在5年内就要全部免除,而发展中国家则有8年的时间,更加充裕。“如果中国丢掉了发展中国家地位,那中国的农产品将不堪一击。”

  进口的产业安全是中国现在面临的重点问题,曹荣湘给予了全面的阐述。目前中国的法规中,商务部颁布的《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反补贴产业损害调查规定》和《保障措施产业损害调查规定》这三项是专门针对进口问题的。而在国际贸易中,影响产业安全的行为主要包括倾销和补贴,它们将对产业造成损害。这些行为也是上述法规所重点防范的。

  在产业安全上,损害一词有着严格的定义,它是指倾销和补贴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倾销与补贴在实际中较为容易理解,曹荣湘解释,“倾销是企业行为,补贴是政府行为。”

  WTO《反倾销协定》规定:以低于正常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即为倾销产品。曹荣湘认为,WTO对于倾销的规定较为模糊,即“低于正常价值”。一般而言,只要卖到国外的商品价格低于国内的商品价格(根据汇率换算成同样的货币),就构成了倾销。但在实际中,美国在“正常价值”概念上做文章,随意发动反倾销调查,这导致了贸易摩擦中反倾销策略的滥用。“就像中国的杯子,中国卖20元人民币,假设在美国卖3美元,实际上不算倾销,但如果美国杯子市场价为10美元,美国人就认为这是具有‘贸易扭曲作用’的产品,不符合它的‘正常的’市场价值,所以就发动反倾销。”

  WTO《反补贴协定》对补贴的规定包括:红灯补贴——即依照出口实绩或进口替代情况而给予的补贴,如直接出口奖励、出口装运补贴、出口优惠信贷或担保等;黄灯补贴——虽被允许使用但不能自动免于质疑并采取相应措施的补贴;绿灯补贴——一般不得进行反补贴调查的补贴,如非专向性补贴、地区扶贫补贴、环保补贴。顾名思义,红灯补贴是WTO的禁止行为,一般在成员国加入WTO之前就已经全部取消,所以现实中很少有这类反补贴纠纷;黄灯补贴是国际贸易争端最为常见的补贴行为;绿灯补贴则不允许实施贸易救济。对于补贴而言,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资源现状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各个国家的看法存在矛盾,因此这方面的纠纷此起彼伏也就不难解释了。

  针对倾销与补贴,WTO规定了具体的产业安全措施,即所谓的贸易救济措施,即两反两保。反倾销是指WTO规定的倾销行为存在时可以实施反倾销税。反补贴是根据WTO的规定,可以对给某个国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补贴中获益的出口产品实施反补贴税。保障措施是指当某产品意外地大量进入某成员境内,对其境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该成员方可对该产业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实施方法一般是提高关税,实行关税配额以及数量限制,一般不超过4年,延期总共不超过8年。还有特殊保障措施,这是专门针对中国产品的歧视性保障措施,近期发生的轮胎特保案即是根据特殊保障措施条款提出的。

  在大多数人看来,中国一直在被外国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而曹荣湘认为,中国实际上也是倾销与补贴的严重受害者。但是,中国在贸易救济措施方面实际上做的并不多,这将严重影响国内的产业安全。

在出口的产业安全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救济措施滥用,贸易报复和非贸易措施。曹荣湘说,近些年来的问题显示“两反两保”有滥用趋势,而贸易报复也造成了不相关行业的池鱼之灾。

 

当前我国产业安全的现状

  曹荣湘在讲课中为中国现在的产业安全把了把脉,他得出的结果是基本情况稳定,但是挑战也很严峻。

  从基本面来看,2010年上半年GDP增长率同比增长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2%,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3.1%。数据显示经济的运行态势良好。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产业安全局面总体上比较稳定。但是曹荣湘指出现在的数据上的隐忧:2009年上半年经济处于低谷,所以2010年数据相对较高,但绝对数字并没有达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第一季度的进出口罕见地出现了逆差,这个信号显示中国进出口出现了问题;消费增速较缓,经济转型困难。

  尽管大的方面,产业安全可以信赖,但不可以高枕无忧。曹荣湘根据各个行业出现的状况总结了目前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

  首先包括钢铁、有色金属、船舶、医药、建材、房地产、石化行业等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其次部分重点敏感商品进口加剧,出现量增价跌的现象。曹荣湘解释说,量增价跌即意味着国外商品可能在低价倾销。彩电行业在去年国产市场占有率达到70%,但是今年前5个月就被挤占了10%的市场。化肥行业则更为明显,前5个月的进口量增加40%,但进口总金额却减少了4%,价格的下降与数量的增加严重冲击了中国的市场。第三是重点产品出口严重受阻,贸易摩擦增多,中国上半年就遭到贸易调查38起。第四是资源类产品的外贸依存度继续上升,制约部分产业发展。比如成品油的对外依存度早已经达到了50%的底线,现在已经达到了55%以上。第五是外资加大对我重点行业控制力度,产业安全形势严峻。目前化妆品行业、汽车行业、医药行业,甚至种子行业等都面临着外资控制的危险局面,这些产业的安全形势令人堪忧。第六是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增大,影响增强。2009年约有34%的出口企业受到非贸易措施的影响。第七是主要国家货币实行贬值策略,影响我产业国际竞争力,不仅使得我国企业赚得的外汇不断贬值,还降低了中国出口产业的竞争力。

现实问题

  曹荣湘认为虽然中国产业安全还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已经出现的问题也较为严重,他总结了几个影响产业安全的方面:分别是政府俘获、洋贿赂、质量安全、信息安全、消极应诉和管理体制等六个问题。

  所谓的政府俘获是指立法和政策腐败,即负责立法和制定政策的政府公务人员接受企业的贿赂,有意识地为企业制定有利于其获得长期利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洋贿赂是指国外跨国公司贿赂我国企业或民间机构的行为。主体是跨国公司,贿赂对象主要是我国的企业或行业协会,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贿赂。曹荣湘解释了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政府俘获是外资企业向政策制定者进行的隐形的贿赂,是公司与官员之间的行为。而吃回扣就是典型的洋贿赂,是一种公司之间的行为。深入分析其根源,曹荣湘认为政府俘获是外国企业有意识的行为。外资通过影响政策制定者,从而成为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而洋贿赂则是外国企业逐渐适应本土文化之后发展出来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产业安全!政府俘获直接改变了中国的政策导向,使得行业受制于人,而洋贿赂则让合同成本升高,恶化了中国的产业环境。”曹荣湘表示,“归结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策制定的权力高度集中,最终导致了政策的结果因人而异,因官员而异,给人以可乘之机。”

  近期出现的“早熟门”等产品事件不断地打击着中国制造的脆弱神经,曹荣湘认为其原因不仅在于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个别企业社会责任淡薄也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西方媒体和企业的故意炒作和歧视影响着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形象。其最终后果必将是“出口受阻,外资抢占!”

  曹荣湘对于管理体制的问题给予了重点讲解。他认为我国各级政府对于产业安全的重视程度很低。“现在还没有看到产业安全进入政府中心议事日程,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职能的错位、产业利益的分散、产业安全的诉求渠道窄、政府面临的发展与安全的两难困境,以及政策研究的薄弱。”曹荣湘说,“产业安全所涉及的部门很分散,利益很分散。它不像银行业,主要由四大巨头构成,很容易影响政府决策,所以中国的金融安全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甚至过分的重视,结果开放保守,改革缓慢。在产业安全方面,情况则相反,企业产品和利益的分散,造成合力难以形成。”

 “目前的产业安全管理部门级别低,机构小,只是在商务部下设了一个产业损害调查局,工作也较被动。最关键的是缺乏完整的设计,或者说是战略规划,基本上现在的工作就是遭遇反倾销——应对——遭遇下一次反倾销,没有办法占据主动。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等都成立了相关的部门进行产业安全方面的管理,对产业安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且他们经常会对很多潜在安全威胁进行研究,发挥的作用也较大。”曹荣湘说。
  产业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企业也是利益相关者。但是目前企业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曹荣湘开玩笑道:现在的行业协会很多是摆设,并没有真正成为该行业的代言人。而国外企业,基本上反倾销调查都是企业上报协会,协会再提交政府,分工相当明确。而中国企业参与产业安全的积极性也不太高,大家都存在搭便车的思想。

如何走出困境

  曹荣湘认为,中国的产业安全存在诸多问题,要想给予有效解决,就要从问题入手,对症下药,它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通力合作,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两面推进,这样才能保证中国产业的未来。

  具体而言,首先要尽快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管理专业部门,对设在政府有关部门内的机构进行统一的战略指导和管理,统筹协调,建立稳定的联系和流程;其次加强地方经济安全机构建设,使其走向专业化、分权化、信息化和区域化;第三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第四加强产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最后加快产业安全的人才培养。

  “实际上,中国现在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很少,我们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大都跟实际有很大脱节。目前发达国家都把培养语言水平高,精通国际贸易规则,熟悉国际和外国法律法规的人才当做重要的工作来做,中国也不能落后。我们需要那种全面掌握国内外产业动态和具有广博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的人才,这条路还很远。”曹荣湘最后总结道。

 

上一个: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江涌研究员:“中国经济并不安全” 下一个: “哥本哈根”讨论的不只是气温与减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