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安全 > 相关案例

相关案例

荐书

发布时间:2011-11-10

一位罗马尼亚的剧作家曾写道,意识形态分离了我们,但痛苦和梦想让我们走到一起。如今全球市场的规模已非昔日可比,全球化分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已不再是梦想。当年为这个梦想奋斗的人们在二十年,甚至短短十年时间里,不仅尝到了全球化带来的甜蜜,也体验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的痛苦反应。

本期,我们向读者推荐几本国外关于全球化与金融史的书,均属经典之作。在欧债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国内通胀高企的背景下,重读这些著作,或许会感叹“太阳底下无鲜事”,或许会有造化弄人的无力感。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有助于我们反思过去、理解当下、布局未来。

《全球化为什么可行》,(英)马丁·沃尔夫著,余江译,中信出版社20087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是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他并不是一位狂热的鼓吹全球化的信徒,但在他冷静客观的笔下,那些流于表面的反对全球化的理由常常成为牵强的借口。

一个貌似有理的反对全球化的理由是贫富差距,欧美发达国家借着第三世界国家“血汗工厂”的东风过着布尔乔亚式的舒服生活。这可能是事实,但远不是全部事实。沃尔夫继续追问,发达地区和贫穷地区的收入水平(人均实际购买力计)差距扩大了么,区域内的贫富差距扩大了么,从历史数据来看,全球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又是怎样的?抽丝剥茧的分析之后,我们发现,魔鬼藏在细节之中。

    我们或许不满意沃尔夫的取样和数据分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追问和探索值得所有支持和反对全球化的人去思考。

《失控》,(美)凯文·凯利著,东西文库译,新星出版社201012

在某读书网站上,有人问道“《失控》适合哪类人阅读”,给出的一个细化答案是“适合对生物、互联网、新媒体、社交网络、人工智能、复杂系统、进化论、网络经济、电子货币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等内容感兴趣的人阅读。 ”这充分说明了本书的领域之广阔,信息量之大,视角之丰富。

或许该书的副标题能更明确的传递作者的意图:机器、社会系统与经济世界的新生物学(直译)。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一本预言式的书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智能物种与技术如何共存,经济体如何运转组织,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及人造物的发展趋势等等。全球化让这些发展变得更曲折、更复杂、更难以把握。700页的厚度可能会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但如果你想对人类社会有一个全景式的展望,此书不容错过。据说,《黑客帝国》的导演指定影片的主要演员均阅读该书。

《这次不一样?》,(美)卡门·M·莱因哈特等著,綦相译,机械工作出版社20105

千万不要因为山寨恶俗的封面而错过此书。《这次不一样?》是一本正经严肃的学术著作。著者Carmen Reinhart Kenneth Rogoff 均是在金融危机领域建树颇多的知名学者。正如封面上马克·吐温所言: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技术在进步,制度在变迁,人类对宏观经济的认识在加深,但经济周期并未如大家所愿的熨平,危机仍旧会时不时爆发,而且危害越来越大。和以往的危机相比,我们能乐观的预期“这次不一样”(This Time Is Different)吗?

在收集、归纳、整理了近800年全球不同国家与金融危机相关的各类数据,包括1929-1933年大萧条、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东亚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作者近乎无情的指出,“技术在变,人的身高在变,时尚也在变”,但金融危机总是不变的周期性的爆发,同样没变的是“政府和投资者自我欺骗的能力”。

《民国时期的土匪》,(英)贝思飞著,徐有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9

    在白朗、“老洋人”、樊钟秀这帮“当家的”呼啸山林,打家劫舍背后,是怎样的一幅中国地方政治经济生态情状?

    怀着“对中国人民永恒的生命力的一种敬奉”,贝思飞((Phli Billingsley)既指出了土匪的英雄业绩,也谴责他们的丑陋勾当。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我们开辟了“洞察20世纪中国的一扇窗户”——土匪的猖獗正是民国时期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深化的一个突出表现。

    在农业凋敝、国家分裂、列强入侵、吏治腐败的年代,地方政权、军阀集团、革命党、外国列强与土匪既有过冲突,也有过合作。土匪本身也常常因现金、粮食和农活的需要在“民”“匪”之间进行身份转换。但管中窥豹,从一个“坏分子”的角度或许能更贴切的感受那个动荡的全球化时代。

 

 

上一个: 收藏 下一个: 美国医生八大保健绝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