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下的互融互通”论坛10月12日在深圳举行 大公报摄
由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紫荆》杂志社及大湾区交通经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下的互融互通论坛”,10月12日在深圳举行,国家交通部副部长戴东昌、香港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戴东昌说,要强化大湾区内部便捷互通,构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通达。谭铁牛认为,交通领域互融互通为大湾区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大湾区创科发展的协同效应将日益显现。
论坛以“如何构建三地协同机制,真正实现互融互通”为主题,围绕大湾区的交通基建交流,吸引各界约300人参加,为大湾区互融互通建言献策。
大湾区论坛商加强互融互通
戴东昌称,为支持大湾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交通运输部初步形成了五步支持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工作思路及重点建设内容,包括构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打造高质量出行体系、建设高质量货运物流体系、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港口群和机场群,以及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等。
戴东昌指,在构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方面,要强化大湾区与泛珠三角区域等内陆腹地,以及与东盟、“一带一路”国家沿线的交通连接;强化大湾区内部便捷互通,以联通内地与港澳及与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通达。同时,打造高质量出行体系,加强港澳与内地交通联系,为港澳居民到内地就业,求学,营商等提供便利。
他续说,还将全面提升粤港澳港口协同发展水平,优化港口资源分配,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航运物流体系,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
港可助大湾区企业走向世界
谭铁牛说,大湾区正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融互通为突破口,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带来难得机遇。
他指出,交通领域互融互通为大湾区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未来大湾区交通“动脉”不断完善,创科人才可更便捷地在区内学习,就业和生活,大湾区创科发展的协同效应将日益显现。随着现代交通日益智慧化与科技化,国际创科中心建设亦会为大湾区内交通互融互通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谭铁牛认为,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在对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吸引世界优秀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具有比内地城市更优越的条件,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在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可发挥特殊重要作用。
他强调,尤其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方面,香港可利用在金融、法律、评估、会计、会展等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帮助大湾区企业走向世界,在大湾区互融互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大湾区有望实现“一小时生活圈”
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谭耀宗、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主任邓家禧、中联办协调部部长沈冲、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洁、原全国政协常委杨孙西、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主席郑翔玲、会长施荣怀、《紫荆》杂志社社长杨勇、大湾区交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林德兴、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副董事长、总编辑李大宏,各地区轨道交通、铁路局、公路局、交委负责人和各级政府相关主管单位负责人等出席论坛。
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昨出席粤港澳大湾区论坛时说,伴随今年9月底广深港高铁开通,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基建工程的运行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有望建立“一小时生活圈”。
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主任邓家禧亦说,为推动落实大湾区的互联互通,近期香港有三项跨境大型基建将相继完成,包括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九月通车,及即将启用的港珠澳大桥和莲塘/香园围口岸连接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及相关高速公路网。
邓家禧指以上三个大型基建,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加强与香港的互联互通,把大湾区连接世界,而要打造国际一流湾区,连接世界市场是重点之一,在这方面,香港可为发挥多种优势作出贡献。
此外,中国民航总局综合司副司长高俊建议,大湾区机场实行差异化与互补融合发展,打造特色项目,如珠海金湾机场可发挥航空会展、通航制造、飞机维修等航空辅助产业方面的优势,打造大湾区航空辅助产业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优势互补
图:港珠澳大桥即将开通,将有效促进大湾区内基建互联互通
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主席、“一带一路”总商会会长郑翔玲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物流、人流和资源空间移动和有效配置的前提,是实现大湾区城市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基础。
大湾区互融互通助企业发展
雅仕维传媒集团董事会主席、大湾区交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林德兴表示,“新近通车的广深港高铁,我们取得了香港段的广告专营权。同时,我们还争取到了港珠澳大桥媒体资源独家特许经营权。”林德兴指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互融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基础性要素。
来源: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