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美贸易战或加速内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中美贸易战开启第二轮交火,美国持续扩大新一轮加征关税的范围,从机械设备、电机等高端制造领域,蔓延至纺织、食品、家具等传统制造领域。内地外贸第一大省广东主动出招支持外贸,尤其是大批港资企业。今年以来,广东已连续出台“升级版”外资十条、制造业十条,在用电、土地、运输、税费等方面为企业减负。在积极的政策刺激下,广东上半年吸收港资621.5亿(人民币,下同),保持全国第一。专家认为,地方政府积极扶持企业,中美贸易战升级或将促进内地制造业加速转型。
即使在贸战阴霾下,东莞的生产流水线依然忙碌,在外贸上仍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今年前八月,东莞外贸进出口超过8300亿元,同比增8%。位於东莞的港资企业得利钟表集团,在贸战以来不仅保持了有条不紊的生产和销售,还在产能上稳步攀升。得利钟表集团董事长、香港中华总商会内地事务委员会主席梁伟浩爽朗地表示:“工厂产能目前已经提升至1.4亿元,预计全年可以增长45%。”
出台外资制造业“新十条”
梁伟浩是香港最早到珠三角投资的港商之一。得利钟表早期以美国为主要销售市场,如今业务逐步拓至瑞士、印度、巴西等全球市场。“今年以来,瑞士和印度市场销量分别有25%和20%的增长,足够弥补其他市场带来的影响。”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征税清单,梁伟浩显得游刃有余。
“今年以来,东莞陆续出台了很多企业减负政策,给了很实在的支持。”梁伟浩感慨称,若没有及早开展多元市场和转型升级,企业面对贸易战的冲击只能暗自叫苦。
记者了解到,年初以来,东莞向逾400家试点倍增计划的企业拨付各类普惠性资金及专项资金约1.06亿元,让大批港企有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梁伟浩告诉记者,公司今年参加东莞市企业倍增计划,厂房在改造设备、技术投入上,最高可以得到30%补贴。
“港澳企业对广东发展功不可没。”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陈越华回应大公报时表示,港澳一直是广东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和平台,也是广东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为此,广东今年出台了新版“外资十条”、新版“制造业十条”等措施,有望在未来三年直接降低企业2000亿元成本,助力港澳资制造业发展。
“新十条”措施涉及税费、社保、用地、运输、用电等企业最关注问题。其中,广东税率和社保收费率将按最低标准征收,切实降成本。工业用地上,合资格企业拿地可打7折。对於港澳等境外企业,其再投资项目将给与财政奖励。
推扶持港资企业专门措施
在省级政策出台后,地方市紧随其后,纷纷推出地方版的减负“十条”,其中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还有专门针对港资企业的扶持措施。据了解,港资企业在东莞的外资企业的中占半壁江山。东莞市政府告诉大公报,东莞自2009年起成立“在莞港资企业升级转型联席会议”制度,专门解决在莞港资企业升级转型遇到的困难。莞港联系会议至今共举办20次,解决港企近200个困难。
此外,在莞港企并非孤立无援。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连汉森告诉记者,协会在贸战开始至今已向逾2300家会内企业进行谘询,并将调研得到的东莞港企运营情况、港企要求、对国际贸易摩擦等反应回馈给东莞市商务局;亦会通过宣讲会等形式将政府的减负优惠信息及时回馈企业。
“贸易战为港企提供了一个转型机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随着中国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位置的提升,现在正逐步抛弃低端商品,转向生产中端商品。而贸易战带来的风潮,将从客观上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提升品质抗风险拓销“一带一路”
图:广东制造业迈向工业4.0的渐进式路径网络图片
中美贸易战逐步升级,越来越多港资企业被挟裹其中。即便如此,不同行业的各港企均应对有招。位於东莞的港资企业盛诺集团外贸业务经理区振杰告诉记者,企业出口市场不只有美国,公司由於近年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和内销市场,销售渠道多样,即使美国订单发生波动也有信心应对,因此贸战影响不会太严重。
区振杰表示,虽然美国新一轮征税清单出炉,部分床褥等产品都在清单上,但大多数美国客户暂时都在观望中,仍未有过激反应。“‘一带一路’市场近年增长比较快。”区振杰表示,“公司7成产品销往国外。从去年起积极开拓内销市场,增速非常快。相信做内地零售市场这块的增长可以抵销不少损失。”他续称,如果美国长期持续加税,公司会考虑通过美国厂房渠道进行销售,进一步降低风险。
“现在国际环境变化越来越快,因此不管是否发生中美贸易战,港企及早转型才是正路。”得利钟表集团董事长梁伟浩认为,港商应该有主动转型升级的心态。梁伟浩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投入1200万人民币用於研发创新,力求改善产品的外观设计、物料应用。随着产品质量提升,公司产品每年的内销增长超过40%。
梁伟浩建议有意打开内销市场的港企称:“内地市场并非简单的‘出口转内销’就能玩转。如果单纯将出口产品剩货卖给内地消费者,只会白费心机。应该专门针对内地客户消费者,去改良产品设计。”
专家:消费升级内销市场可期
图:中国智能制造产品引人注目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即使没有发生贸易战,传统出口加工型的港资企业也需要转型升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易行健认为,中美贸易战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负面冲击客观存在,但也无需过度渲染对贸易战的恐惧,而且贸易战将带来的压力也能促进传统出口加工企业的转型升级。
易行健认为,此次受贸易战影响的港企,还可站在全球市场层面重新统筹布局,开发寻找新市场机遇。他说,目前广东外贸企业出口区域比以前更加趋向多元化,对欧洲、非洲、南美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出口比重逐年提高。港企也可尝试开拓多元外销市场。
易行健还指出,中国居民消费率正处於上升通道,近期国务院也发布了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国正迈向更高层次的消费结构阶段,港企也可以更深入研究内地消费市场新动向,更好地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与高质量的消费需求。
在贸易战一再升级的背景下,易行健表示,经济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出台更多指引性的文件,如在汇率、市场风险、预判投资方面,帮助企业了解贸易战带来的冲击和进行预判。此外,他认为政府可以适时降低税负成本,以及在用工、金融更好的服务於供给侧结构改革,用更多市场化的手段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对於在广东的香港中小企而言,转型升级和转移迁厂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发展,均能起到避险作用。林江认为,不少从事传统出口加工的港资企业,因为市场稳定,抱着“拖一天算一天”的心态等待转机,缺少迫切感。“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中美贸易战可以让这部分港企重新正视现实。”
来源: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