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安全 > 相关案例

相关案例

中国国土资源安全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0-09-02

国土资源是指一国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

国土资源安全的定义

  国土资源一般是指对一个国家发展及生产有利条件的国土,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是国家经济与政治与实力的保证。从狭义的角度看,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地域内一切自然资源的总称,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等。从广义角度看,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领土主权范围内所有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国土资源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主要对象。

  国土资源安全通常是指一国的国土资源处于对威胁、破坏国土资源安全可靠、经济有效供给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情况,能够进行有效防御的状态。也就是指国土资源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和保障能力,能够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和竞争,具有自主力、自卫力、竞争力。国土资源安全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国土资源安全的状态,研究的重点是资源消耗与环境灾害之间的矛盾,其落脚点为保障资源安全的战略体系。国内外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土地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和森林资源安全。

 

土地资源安全

  土地资源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稳定、适时、持续地控制和获取保障国民经济当前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土地资源的状态和能力。其中以耕地资源安全最为重要,因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与其社会需求的增长性之间呈现失衡发展的态势。

  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一总量有限、人均水平低,受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资源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1996-2006年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下降到18.27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9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一半(世界人均为5.5亩);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二耕地生态压力加大,质量下降。大量耕地受工业“三废”污染、酸雨危害、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等影响,地力下降。据统计,我国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面积接近2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达330万公顷,每年单重金属污染就减产粮食约0.01亿吨。三耕地管理方式不完善,耕地保护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经济手段运用较少。由于资源利用分配机制不科学等原因,违法乱占、滥用耕地现象大量存在,不仅危及耕地资源安全,还妨碍社会稳定。另外,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更是日趋紧张。

  目前,我国的耕地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1、违法利用土地,特别是一些地方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现象突出,以各种名义新建、扩建开发区的现象死灰复燃等等。2、耕地使用不当造成质量下降,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张维理对我国土地质量问题概括为“低、费、污”,“低”是指土壤基础地力低;“费”是指增产主要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污”即土地污染。长期的化肥、农药等大量化学成分的过量使用,使我国耕地质量状况堪忧。3、城市化推进最直观的表现是建城区面积的扩大,这意味着城市边缘区耕地数量的减少和质量降低。4、工业化进程加快也对耕地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这种威胁主要在数量上(大量占用耕地新建厂房),也有质量和生态上的(因工业“三废”排放而引起的耕地质量下降和生态危机)。5、修建交通道路对耕地资源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高速公路对土地进行切割,使农田破碎化等。

  根据耕地预警体系的测算,按照现行的人口增长速度和土地开发速度来测算,我国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2010年处于值得关注状态,到2030年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因为那时全国人均占有面积不足0.079公顷,安全线为0.1公顷。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与现有的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为了化解耕地资源安全风险,可以采取:1、强化耕地保护意识,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法》。2、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依靠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双重机制,规范土地使用行为,省、市、县、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应层层体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落实上级规划调控指标。3、遵循地域差异,实行区域化耕地资源安全战略,东部地区加强资源优化整合,适当条件耕地保有量和优化区域布局,西北地区突出“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生产”的原则,西南地区应结合扶贫开发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东北和中部地区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工作重点。4、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主要有三点:一是扩大征税范围,二是适当提高税率,三是严格控制减免,调整减免范围。

 

矿产资源安全

  矿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安全概念由两部分组成:①矿产资源供应的稳定性,指满足国家生存发展正常需求的矿产资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②开发使用的安全性,指矿产资源开发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构成威胁。矿产资源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保证,目前国内关注较多的是矿产资源供应的稳定性。

  我国国内矿产资源不足,自给程度下降。2005年主要矿产中,铜、锌、硫铁矿、磷和钾资源储量下降,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矿产品进口国,进口量逐年上升。矿产资源利用呈粗放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专家估算,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中,85%来自于矿山开采。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10%以上,这些废水严重污染环境。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未来对矿产资源的消费持续增加。随着我国汽车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消费量逐年增加,2002年全国铁矿石消费量3.64亿吨,2004年上升为5.19亿吨。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矿产资源“走出去”取得一定的成效。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后与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南美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合作开发矿山,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在海外铁矿山中的分成产量占我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25%。

  矿产资源安全评价体系显示: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消费依赖大量的进口,现有储量对消费的保障程度偏低;我国的铁矿石不能满足钢铁工业的需求,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我国进口的铜矿产品数量逐年增加,贸易逆差逐年扩大;部分资源供需缺口有加大的趋势,资源的安全性降低。从总体上对45种主要矿产安全性测度来看,我国能保证需求的只有23种,到2020年,可保证需求的仅有6种,相当部分矿产的探明储量对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偏低。

  为了防范矿产资源安全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创新矿产资源管理机制,实行矿产资源产业化,确立市场对矿产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要增强我国矿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加强资源战略储备。3、推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禁止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性破坏的矿产开采项目,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开采矿产资源。4、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建立节约型矿业体系,鼓励矿山企业开展“三废”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鼓励对废旧金属及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

 

水资源安全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产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水资源安全是指在不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够保证质和量上满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根据预警指标体系计算,发现我国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结果处于“危险”状态,部分地区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其主要表现为:1、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根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2、水质污染相当严重。 3、开发利用达到极限,特别是北方地区,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基本上都达到了“高度危险”的临界值。4、安全环境日益恶化,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下水超采致使地陷地裂等。

  近些年,全国水资源总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海河区降水量减少10%、河川径流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北方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立方米,仅为南方人均的1/3。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口、经济的快速增长,用水需求量大幅增长,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增长迅速,占总用水量的88%,1980-2005年全国城镇生活用水年均增长率高达7.2%。用水量的增加同时带来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废污水的排放量不断攀升,从1949年20余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717亿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资源无价值,不属于商品,使用时收费低,造就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再加上我国水资源的管理比较混乱,水资源安全法制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工作严重滞后。

  我国的水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水资源的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来看,保障水资源的安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强化水资源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水患意识。公众应当是进行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的中坚力量,把水资源利用、节水、用水、开源节流的常识列入小学教材,从娃娃抓起,提高全社会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2 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面向21世纪,必须从法制、体制、机制、规划、能力建设、公众参与等方面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明确政府、企业、用水户等各方面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责任,优化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3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保障水资源安全。当前,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水利建设摆在首位,广开水利投资渠道,增加水利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施跨流域调水,优化配置各流域水资源。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水资源制度保障。尽快填补水资源安全维护领域中的某些立法空白,尽快提高某些水资源安全法律规定的立法层次,以尽快完善我国国内水资源安全法律制度。5 建立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和预报警度工作流程,本着系统分析的原则,以系统的实用性为主要目标,建立完整的水资源预警研究、水情预警、水灾预警系统,以化解水资源安全风险。

 

森林资源安全

  目前国内对森林资源安全没有确切的定义,不过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森林资源安全体现的是森林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说明森林资源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利益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安全观;狭义的森林资源安全,是指在不超出森林资源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森林资源的供给能够在保证质和量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根据安全预警体系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的森林资源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总体上处于“不安全”状态,部分地区、部分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危险”的临界值。主要表现为:1、供需缺口较大,到2006年为止,我国木材市场中有50%的份额是靠进口的,按照国际的标准来看,这个比例已经处于安全警戒线之下。2、后备资源不足。如果按目前年消耗3.5亿立方米的速度计算,现有的材林在5-6年则会消耗完。3、生态功能弱化,森林的减少使得其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减弱。4、安全环境恶化,森林火灾频繁,近年我国年均森林火灾总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0.16%,再加上森林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达1.3亿亩,造成经济损失超过880亿元。5、国际市场趋紧。森林的生态功能价值已远远大于提供木材的价值,今天的森林已变成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基础。木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俄罗斯已经把原木的出口关税率从2007年的20%提高到2009年的80%来限制出口。

  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综合环境效益决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必须大力采取措施来维护森林资源的安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林进程。加快资源立法,抓紧修改《森林法》,加紧起草《湿地保护条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等,立法之后要重视普法工作并强化执法监督。2、不断强化培育与管护,提高资源数量与质量。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林少绿的国家,必须把森林资源培育和加快发展放在第一位,尽快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适时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推进林业分类经营。3、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开发海外森林的力度。有重点地将对俄罗斯森林开发作为突破口,积极探讨与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合作开发森林资源的具体方式,通过境外投资获得长期来源,以缓解国内木材供需矛盾。4、大力实施科教兴林战略,促进林业跨越发展。总的来看,我国林业科技处于低度化状态,科技贡献率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只有加速推进林业新技术革命,形成一个全行业运用科学技术的局面,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林业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整理/特约记者   赵今朝

(据《中国国土资源安全报告》一书)

上一个: 任重而道远的中国粮食安全之路 下一个: 文化差异与中国企业海外拓展中的经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