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安全 > 相关案例

相关案例

任重而道远的中国粮食安全之路

发布时间:2010-09-02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

                                         ——基辛格

文/ 特约记者 饶磊

  多难兴邦,危机并存,今年注定又是不平凡的一年。入春以来,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随后江西、湖北、湖南等南方8省市农作物遭受强降雨和洪水袭击,根据中储粮下属的中华粮网最新一期的《中国稻米投资报告》预测,部分稻米产区减产或高达20%,总产预计将减10%左右。除了关注受灾地区之外,我们不禁要问今年的粮食及农作物价格是否会大幅上涨,从历史角度和世界范围来看,我们的粮食安全吗?

 

粮食是多属性多功能的经济战略物资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从来不是一种单一属性的商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粮食的属性和功能也不断拓展,其价值评估也越来越复杂。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万宝瑞指出,粮食至少有四种属性。首先,粮食是特殊商品,粮食生产多了就会出现“卖粮难”的问题,从而导致谷贱伤农,生产少了,价格过分上涨,消费者会难以承受;其次,国家的“统购统销”赋予粮食公共物品色彩,因其受益对象为全社会所有成员,完全靠市场机制调节,难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再次,粮食是弱质产业产品,粮食既受自然风险影响又受市场风险影响,我国目前“靠天吃饭”的格局尚未改变;最后,粮食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融为一体的多功能产品。

 

粮食安全的概念及世界现状

  1992年,中国政府在萨乌马国际会议上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认为粮食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各种食物。”用通俗的话说,粮食安全是指粮食“供得够、送得到、买得起、吃得好”。国家粮食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颜波指出,粮食安全的环节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粮食”,根据这种定义,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了世界粮食库存最低安全水平系数,即世界当年库存至少相当于次年消费量的17%~18%,凡是一个国家粮食库存系数低于17%为粮食不安全。

  而事实上,早在1994年就有国外学者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预警。世界著名粮食专家Lester Brown认为,“世界进入9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新的证据证明,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与以往40年大不相同的时代,食物供应相对充裕的时代正在被食物短缺的时代所取代。”尽管他把世界粮食短缺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中国的崛起对粮食大量进口需求的观点过于片面,但他对世界粮食总的趋势的看法却得到多数专家的肯定。

  近二十年来,世界粮食产量和供给量总体上保持缓慢增长态势,但世界粮食消费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世界粮食产量从1987 年~1988年度的16.06亿吨增至2007 年~2008 年度的21.17亿吨,近十年间年均增长1.2%;而近十年间世界粮食消费量增长了2.67亿吨(增幅14.5%),年均增长1.4%,比产量的年均增长率高 0.2个百分点。从1999年~2000年度到2006年~2007年度的8年间,有7年世界粮食消费量大于产量,粮食产需缺口累计高达2.49亿吨。

  自1990 年以来,粮食库存自1986 年以来连续多年下降,由可供世界人口消费130多天下降到只够消费50多天,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另外,生物能源制药等工业用粮也迅速增加,大量的粮食和油料作物被作为生物燃料产业的原料,冲击了世界农产品供求格局,加剧了世界粮食短缺的局面,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粮食价格持续攀升,不断突破历史高位,最终演化成为 2008 年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

  由此可见,粮食生产增长缓慢,消费增长较快,库存持续减少,这三者结合起来,必然导致世界粮食安全状况的持续恶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国家必受其影响。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隐患

  我国是一个拥有近 13 亿人口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 1/ 3 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总量的日趋上升和人均农业资源日趋下降,对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构成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难以比拟的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应有六个年头出现产大于需,但从2000年起,国内粮食形势由产大于需迅速转变为产不足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05年我国粮食国内消费总量为4.977亿吨,2006年为5.08亿吨,两年缺口分别是135.5亿公斤和105.5亿公斤。

  尽管 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产量,但是人均占有量仅有389公斤,比 1998年的416公斤仍低27公斤。虽然多年来我国一直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量仍然较大。按照现在的粮食单产每公顷4000公斤计算,每年仅养活新增人口需要80~100万公顷的耕地资源投入粮食生产,可见我国现阶段粮食压力是很大的。

  既然如此,我们能否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来满足我国的粮食需要呢?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和消费量大约占世界的 25%,消费量是世界贸易量的2倍,即使中国把世界市场上所有贸易粮揽为己有,也只够中国消费半年,仅从2007年来看,我国粮食总产量为5.15亿吨,人均产量380公斤,人均消费量为388公斤,而当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1亿吨,贸易量为2.5亿吨。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要利用世界粮食市场来解决自己的粮食供求矛盾很难,只能走依靠自己的资源生产和供给自己所需求的 95%以上的粮食之路。

  有关专家指出,粮食安全根本在于粮食生产,而粮食生产离不开耕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要求土地资源做出相应配置,由此引发了对土地的争夺。在过去的 20年,我国耕地每年平均减少 20万公顷以上,专家估计,按照目前的产量水平推算,等于每年减少 80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工业化、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动物性食品需求增加,并拉动食品工业发展,从而使粮食消费需求增加。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粮食消费总量大体要增加1000万吨。

  其次,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为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被列为世界 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耕地的平均占有径流量为 28132 × 103立方米/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数的 80%,不仅如此我们还面临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污染严重的问题。《农业经济问题》刊文指出,随着全国粮食增产重心向黄淮海平原转移,从水源供给充足的长江中下游向缺水干旱的西北黄土高原转移,以致粮食生产的耗水系数增加,用水成本增高,生产发展遇到了成本效益的挑战。

  再次,由于我国对科技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中有诸多障碍,以致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不足,有资料显示我国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仅为48%,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71%。由于对科技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我国粮食生产发展长期以来仍然走了一条物质资源置换式的发展道路。过高的物质投入不仅影响了粮食生产收益,而且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最后,我国处于大陆季风气候区,自然界的旱、涝、风、雹、霜冻、病虫鼠害等自然灾害都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危害。同时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和资源之间的相互匹配较差 ,全国耕地面积中,50%处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1/3耕地面积位于大江大河洪水威胁地区。据有关统计,“十五 ”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受旱的面积为4195亿亩,1990—2000年受洪涝灾害的面积每年平均为 2137亿亩,全国每年因干旱和洪涝灾害减产的粮食约相当于粮食总产量的5% ~8%。

 

破解之道与我国粮食安全展望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2009年的主题是“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在去年召开的“新时期关注粮食安全形势”大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指出,粮食产业安全,实际上涉及政府和农民两个主体,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问题就解决了。粮食安全的思路也应从强调粮食生产向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转变,粮食的生产者不富裕,粮食安全就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因此,首先要将“政府要粮和农民发财”统一起来,形成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长效机制,扩大补贴范围和补贴力度,适当提高粮食价格,落实惠农政策,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目标和任务。

  二是强调建立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重视农业立法, 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

  三是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 处理好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另外要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是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创建协调性与联动性的国际机制,对我国而言,最重要的是提升粮食定价权和主导权。只要我们掌握了世界粮食供需的主导权,能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走向产生相当影响,不仅能获得国际贸易上的主动权,而且能在国际政治和外交上处于主动地位。

上一个: 浅淡我国农产品短缺危机 下一个: 中国国土资源安全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