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安全 > 相关案例

相关案例

越    剧

发布时间:2011-05-30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 20065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越剧的发展历史

越剧兴起于浙江绍兴地区的嵊县一带,因绍兴是古越国所在地,该地兴起的戏曲也就称为越剧。越剧唱腔的音乐来源主要是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落地唱书”调,1906年春节期间,原来唱落地唱书的六位艺人,用戏曲的表演方式,用落地唱书调的曲调,串演了《十件头》、《赖婚记》等小戏,由于当时的伴奏乐器只有笃鼓和檀板,演唱时“的笃”之声不绝,当地人就称这种新起的小戏班为“的笃班”或“小歌班”。

1916年前后,“小歌班”开始进入上海演出,由于经常同绍剧同台表演,吸收了绍剧的一些传统剧目、表演技艺和唱腔,并采用了绍剧的乐器,“小歌班”改用“绍兴文戏”,这个时期“绍兴文戏”的演员都是男性。大约1923年前后,以教“绍兴文戏”著称的金荣水,在上海培训一批“文武女班”的女演员,公演以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后,男班由于演员的青黄不接,逐渐失去观众的支持,女班逐渐取代了男班。1938年,“绍兴文戏”改称为越剧。

1944年前后,著名越剧表演家袁雪芬在上海组织雪声剧团,建立起正规的排演制度,唱腔音乐在原来“四工调”的基础上又创造出“尺调”唱腔,使越剧的唱腔音乐进一步丰富起来。

1950年以后,越剧艺术提高、发展得很快,演出剧目迅速增加,不仅能演传统剧目,而且还演出了一些现代题材的剧目。

 

2、越剧的艺术特色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3、越剧的代表艺术家和代表剧目

自袁雪芬、范瑞娟等在上海成立“雪声剧团”起,越剧就进入了一个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迅速发展阶段。

花旦行当中以袁雪芬的“袁派”唱腔为代表,“袁派”唱腔的特点是:柔婉细腻、朴实深刻、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小生行当中以范瑞娟的范派唱腔为代表,范派唱腔的特点是:淳朴宽厚、稳健大方、热情内涵、独树一帜。徐玉兰对越剧的艺术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徐派唱腔以高亢豪爽著称,她在《红楼梦》中扮演的贾宝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越剧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约有四十多出,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祝福》、《追鱼》、《红楼梦》等剧目由于袁雪芬、范瑞娟、徐玉兰等著名艺术家的表演,这些剧目也就成为越剧的代表曲目。

上一个: 哑   剧 下一个: 谷雨时节话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