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安全 > 相关案例

相关案例

民企的发展轮回(作者:福卡智库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1-07-14

一场食品安全保“胃”战高调拉开帷幕。重典治乱下,“瘦肉精”等令人发指的丑闻将民企再次顶在了杠头上。自“三聚氰胺”之后,对民企形成毁灭性打击的事件均出在食品行业,原因在于:食品行业因门槛低对民营经济吸引力最大,但竞争过度使得牺牲产品质量成为行业生态的基本面;食品行业涉及民生安全,属极其敏感的高危行业。其实,不仅限于食品领域,民企近年始终“事故”不断。表面上,民企成为事故多发地带的理由充分:一是金融危机加速了产能过剩背景下的行业洗牌,民企打击能力最弱,二是市场经济深化,强化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三是在国进民退挤兑之下,迫于生存压力,民企难免“多行不义”。但貌似占据相对优势的外企与国企,同样受困于各种“门”,普遍面临何去何从的纠结。显然,决定企业生死命运的另有更为深刻的逻辑。

客观上,中国民企发展处于一个以历史、社会、宏观经济发展阶段、行业发展水平、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等为横轴、以企业生存状态为纵轴的复杂多维坐标系中,任何一种企业生存状态均可对应此坐标系中的一个点,且一旦横轴发生变化,对应的纵轴也将相应变化,显示企业状态的变化趋势,即趋向生存还是灭亡。由此可知,就静态而言,企业是生是死,取决于其在此坐标系中的位置;就趋势而言,要看其沿着横轴运动、调整能否提升在纵轴上的位置。事实上,任何民企都可放在此坐标系中考量,其在此坐标系中的运行轨迹,往往预示着其未来命运。以下将详细探讨决定民企生死的几大重要坐标。

民企历史发展阶段。回顾民企发展史,不难发现,大致遵循以下规律:从一开始的不择手段制造市场——跑马圈地(创造市场)、拓展市场——市场发展饱和下出现边界递减——产能过剩倒逼竞争力比拼——行业洗牌优质企业脱颖而出——最终行业前三甲实现赢家通吃,余者皆为败寇。

资本膨胀不同阶段。民企作为资本的具象代表,其成长本质上是资本不断自我膨胀的过程,基本历经以下阶段:资本原始积累靠戴红帽子——壮大之后脱帽自我发展(鲁冠球戏称为“花钱买不管”)——经济全球化下热衷搞合资、积聚要素(哇哈哈与达能的分分合合)——国进民退全面登场后则纷纷傍央企,渡难关(日照钢铁投靠山东钢铁),但却令国企改革陷入迷失——究竟是谁在经营企业,而此时也正是竞争力比拼最激烈,亦是最容易出事情的历史阶段。能走出迷失,则可脱颖而出;反之就会“出事”,即引起类似此次视频安全事件的社会性反应。

经营模式进化阶段。民企一般起步于顺利把握某个机会,因此经营模式发端于机会经营——继而通过规模经营扩大成果——此时最渴求规范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逐渐升级为更为人性化、凸显特色的企业文化——进入稳定状态的企业,偶发危机成为管理模式的重点(危机管理稍有不慎,可将完美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即是证明)——但在黑天鹅满天飞的时代,不确定管理开始上升为主流,更强调预见性,以未来引领今天,其核心重在成本控制加随机而遇的缘分。

老总个人版本切换与升级。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从老板切换到企业家,两者区别在于前者倾向于投机,而后者青睐创新;二是从枭雄切换为英雄。虽一字之差,但境界却相距千里。何谓枭雄,曹操讲得最直白,即“宁教我负天下人”,属战乱时代厮杀出来的企业家典型特质。然三国既定,英雄代替枭雄成为主流。柳传志给出了企业家成为英雄的三大标准:有意于社会与他人,敢为人先,谦虚;三是从谋生存升级为做事业。包括前首富刘永好兄弟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家均不讳言,办企业的初衷就是为吃饱饭。但真正扛得住大浪淘沙的,必定是将生存升级为事业。四是有个人领导升级为集体决策。创业之初,企业家的个人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而集体决策带来的群体力量有利于驾驭成功之后的复杂局面。因此,决策机构能否由个人升级为群体,关乎企业生存死亡。

综上,以上坐标虽然明确却过于抽象,故本文特以声名显赫却又命运多舛的蒙牛与双汇作为经典案例,窥豹一斑或有助于解读中国民企的生死宿命。蒙牛短短12年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立至2008年底。1999年,被前老板伊利郑俊怀扫地出门的前副总牛根生愤而创立了蒙牛乳业。蒙牛凭借牛根生独创的“现有市场、再有工厂”、“先发展、后规范”商业模式,短短10年不到,即到达企业发展最高阶段,营收增长550倍,成功进入行业前三甲。这一阶段老牛个人版本实现了从谋生存到做事业的华丽转身。然而,超常规增长的背后危机四伏:一是为应对急速扩张的资金缺口,蒙牛向外资伸手,获注资约5亿元人民币。二是蒙牛作为行业黑马严重加剧了行业竞争与市场饱和。2008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可视为行业洗牌的必然,而蒙牛本以为胜券在握的与外资对赌顿时情势逆转,逼得老牛在年底同学会上老泪横流,“万言书”引发舆论哗然。第二阶段为2008年底至20097月。此阶段是老牛最为难捱的阶段,蒙牛在多维坐标系中的种种错位纷纷显形:一是经营模式仍介于规模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但企业发展已至最高阶段,最现实迫切需要的危机管理却远未到位;二是老总版本仍停留在个人崇拜层面,但超过200亿规模的企业只能依靠集体决策。最终好友宁高宁担当白衣骑士,解救蒙牛于外资魔爪。第三阶段为20097月至今。20097月蒙牛被中粮收购,两个月后推出全部股份的老牛黯然出局,蒙牛变身国企展开了新里程。

而双汇发展历程也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靠着头上的红帽子,双汇完成了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万隆领导下的这家地方小厂让员工吃饱了饭。第二阶段是从1991年到2000年。经营模式开始转向规模经营,万隆也从抓生产的厂长升级为讲战略的企业家,双汇以品牌实力迅速占据全国市场。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2010年。双汇开始建设中国冷鲜肉和肉制品连锁店,实现横向与纵向扩张,其间自2003年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脱帽改制运动,而正是这两者直接导致了今天双汇之“不幸”。万隆将“瘦肉精”事件归因于内部员工对企业缺乏诚信,却未意识到市场拓展并不等于管理拓展,济源分公司不过是机制格式化不到位的替罪羊;加盟店式的扩张在减少交易成本之余亦隐含投机取巧、善巧方便,埋下了祸根。更为关键的是,作为行业龙头、首个冲击千亿元俱乐部的食品行业,经营模式仍在强调科学管理(18道检验)及企业文化(讲诚信)。危机管理严重缺位,“万人道歉大会”沦为考验消费者诚意底线的闹剧,反将双汇推向更深的黑暗。在“万总万岁”的山呼声中,这位生性倔强的枭雄彻底失去了本可成为英雄的机会。而发展阶段与经营模式之所以扭曲,源于脱帽改制牵扯了管理层的主要精力。本该在发展壮大阶段解决的体制问题,却被推迟到双汇成为行业龙头阶段,此时谁还愿放手?结果迫使管理层采用“吃光式分红”的低劣私有化手段大搞MBO,以致大量精力耗散于与地方政府及各方投资者的“斗智斗勇”中。

综上可知,蒙牛、双汇虽表象不同,但本质上殊途同归,即在不同坐标中位置相互间的不匹配,其实已预示了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可见,以坐标体系而非就事论事为衡量标准,或将更准确地判断企业生死。

 

(文:福卡智库课题组)

上一个: 解读“中小企业危情报告”(作者:福卡智库课题组) 下一个: 中国制造业的“质量强国”之路
^